“校长,别为难了,我们俩去吧!我们年轻、身体好,吃点苦没什么!”说这番话的是两名青年教师,一个叫陈源,今年25岁;一个叫华润,今年23岁,都是蕲春县株林镇中心小学的教师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4月中旬,笔者在株林中心小学了解到了事情的始末。
原来,株林镇黄城河教学点地处偏远,距离株林镇区有10多公里。教学点只有29名学生,分布在学前班至三年级。学校原有3名教师,其中2名代课教师被辞退。学校不通电、不通水、无食堂,甚至连教师住的宿舍都没有。今年春季学期,县教育局将这个教学点划归镇中心小学托管,教师由他们选派。如此艰苦的地方,谁愿意前往?学校张贴招募公告后,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。
陈源和华润两名年轻教师,是参加去年全省首次义务教育教师招聘考试被录取的,被分配到蕲春县株林镇中心小学任教。得知黄城河教学点急需教师任教,他们不约而同的报了名,并且很快到岗。
像陈源和华润这样在山乡学校独当一面的年轻教师,去年蕲春县招考528人,居全省之,全部安排到编制紧缺、条件艰苦的60多所农村中小学。面对这批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年轻教师,让他们如何留得住、教得好,成了蕲春教育局重点研究的课题。为了丰富他们“从学校到学校”的人生经历,让他们在山区学校安心从教,教育局竭尽全力为新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从教条件,让他们留得住、教得好。除了足额按时落实他们的工资、年度考核奖和“五险一金”等经济待遇,去年底全县竣工的497套教师周转房,基本上优先安排新教师入住。
“年教师显身手,三尺讲台竞风流。”该县教育局副局长田谷华告诉我们,这些年轻教师分赴到全县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任教,很多放弃城市生活和优厚待遇,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后激活乡村教育“一池春水”。
蕲春教育局长田辉霞介绍说,今年他们还将积极争取,招考教师人数将达到200人。县教育局将通过培训、外出学习、换岗锻炼以及“结对子”、“传、帮、带”等多种形式,培养新型年轻教师。县政府也研究出引进本地毕业生、留住毕业生的政策,逐步形成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,激活教育内蓄,推动教学改革,促进全县教育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