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新型城镇化,别忘6句话
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日前正式公布。《规划》全文3万多字,共计30多章,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、战略性、基础性规划。《规划》传递的新信息,被专家浓缩为6句话,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方向纠偏
睡城鬼城弯路
不能走
《规划》: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,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: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,市民化进程滞后。“土地城镇化”快于人口城镇化,建设用地粗放低效。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,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。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,“城市病”问题日益突出。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,城乡建设缺乏特色。体制机制不健全,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
为避免走弯路,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,包括: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,建设用地粗放低效;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,“城市病”问题日益突出等。这份文件详细剖析了建设用地粗放低效等问题:一些城市“摊大饼”式扩张;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;一些城市“城市病”问题日益突出等。
不以人为本
当叫停
《规划》:以人为本,公平共享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,合理引导人口流动,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,不断提高人口素质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,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。
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
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。这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属性。我国一些地区城镇化过程中,不同程度地存在“重物轻人”“见物不见人”的现象,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。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,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,实现产业结构、就业方式、人居环境、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“乡”到“城”的转变。坚持以人为本,就是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,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,不断提高人口素质,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,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。
严禁搞运动式
大干快上
《规划》: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,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%~70%的快速发展区间,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,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、资源环境恶化、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,可能落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。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,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。
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褚平
推进新型城镇化,应防止两种倾向:一是“过热”,雄心勃勃,大干快上,盲目追求高速度、高指标;二是“过冷”,为难发愁,裹足不前。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“过热”,切不可将城镇化搞成“大跃进”、“运动式”。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至少涉及人口、土地、资金、户籍、产业等八种要素和四个层次,务必“先谋后动”,而不是作为追求GDP的手段和“应景之作”。中央很清醒,提出了城镇化的目标,但并不要求大干快上,一步到位。
城镇不能
盖成水泥森林
《规划》:生态文明,绿色低碳。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,着力推进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,节约集约利用土地、水、能源等资源,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,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,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。
四川省社科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、副研究员张鸣鸣
绿色低碳发展,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。成都重视生态建设,特别提出要坚持“四态合一”,从城市业态、生态、文态、形态四方面推进城镇化。这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相契合。在实际操作中,新型城镇化对生态文明的要求应该分为3个层面。其一是规划层面,绝不简单地建设“水泥森林,其二是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,建设低碳节能的建筑等等。其三是社会管理层面,包括运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的小城镇,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等。
城乡一体化
别搞成一样化
《规划》:优化布局,集约高效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,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,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,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,严格划定基本农田,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,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,促进城市紧凑发展,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民盟中央常委、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
城乡一体化不要搞成一样化,就是说从城乡建设上来讲,不管是卫星城,还是县城、小城市甚至农村的房屋、道路、环境建设等,都不能简单照搬中心城市的建设模式和标准。因为无论哪一个地方,城乡的社会形态、建设方式、生产生活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成都的乡村和城市,历来有传统的形态和文态。成都的城乡和其他地方相比有突出的特色,应该把传统文化形态充分保留下来。成都提出下一步实施科学的空间发展战略,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,让县城有特色、乡镇有风采、村庄有亮点。能让群众乐山爱水恋乡,宜居宜业相得益彰。
延续文脉
留住刻骨乡愁
《规划》:文化传承,彰显特色。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,体现区域差异性,提倡形态多样性,防止千城一面,发展有历史记忆、文化脉络、地域风貌、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,形成符合实际、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。
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
成都的各个乡镇都有自己的自然风貌环境、传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民风,也有自己的文化地标。这些都是作为文脉来进行保留的。我们推进城镇化发展,不是建什么样的房子,不是要建多大多小的城市,而是都应该延续自己的文脉。每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习惯、业余的文化休闲方式,都是文化内涵的一部分,都应该保留下来。终做到,虽然经济形态和社会管理形态变了,平乐还是平乐,街子还是街子。怎么去留住这个味道呢?很重要一点,就是不大拆大建。原来的居住方式和环境,生活的习俗,这种感觉不变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,就是要依托天然山水脉络,探索形成自然风格、形式各样的小城镇形态,让老百姓都还记得住家乡的模样。